邁步從頭越——云南百萬群眾易地扶貧搬遷記

2019-7-3 17:18  |  作者:記者李自良、陳永強、張東強  |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7月3日電題:邁步從頭越——云南百萬群眾易地扶貧搬遷記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陳永強、張東強
  
  四羅益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會成為一個城鎮人。
  
  他不是沒有想過搬離村寨。這位怒族村民所在村寨的生產生活太難了:缺水、缺路、缺電。但怎么搬?搬哪里?搬了后生計在哪里?四羅益沒有辦法細想。
  
  機會終于在決戰貧困中到來。作為被確定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村寨,四羅益所在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托坪村整村實行了易地扶貧搬遷。
  
  今年春節前,四羅益一家和全村160多戶群眾一道,喜氣洋洋地搬到了鄰近鄉政府的安置點——一個生活設施一應齊全的現代化小區。
  
  而今邁步從頭越。像四羅益一樣,從2016年開始,云南省99.5萬群眾正在通過易地搬遷徹底擺脫貧困,開啟幸福新生活。
  
  精準識別,“應搬盡搬”
  
  橫斷山,路難行。云南美麗的自然風光掩蔽了一些地區的惡劣環境。云南是全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一些高寒山區、邊遠山區、生態脆弱地區,一方水土承載不了一方人。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響亮號角中,云南省決策層果斷布局:克服再多困難也要“應搬盡搬”,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高質量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
  
  脫貧攻堅的諸多措施中,易地搬遷投入資金最大、涉及面最廣、實施最復雜。
  
  基礎在精準識別。“應該搬的一定要搬,不應該搬的一定不搬”。全省以縣鄉干部、駐村工作隊為主要力量逐村、逐戶識別,確保對象精準。
  
  搬遷任務在增加。2016年原定搬遷人口65萬人。根據實際,后又增加34.5萬人。截至2018年底,65萬貧困人口已經完成搬遷。到今年年底,任務將全面完成。
  
  易地搬遷成為一些深度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重要載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州54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萬人,異地搬遷10.2萬人。
  
  位于烏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180余萬人,易地搬遷人口30余萬人。
  
  “脫貧攻堅越到后面越是硬骨頭,啃硬骨頭就必須要有硬辦法。易地扶貧搬遷就是最關鍵、最管用、最硬的辦法。”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說。
  
  既挪“窮窩”,更斷“窮根”
  
  “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已經為全省如期于2020年全面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回望“規模空前”的易地搬遷行動,云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
  
  尊重群眾選擇。講清楚易地搬遷的政策,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引導群眾在現實和未來中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選擇。“易地搬遷的農戶均是自愿的,均是簽了協議的。”云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服務體系完善。集中安置,聚合資源,確保安置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整體配套,滿足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為了慰藉群眾的“鄉愁”并留下歷史“存照”,許多安置點還建設了村史館。
  
  產業配套。推行精準脫貧模式,實行安置區建設與搬遷群眾后續產業扶持同步推進。昭通市昭陽區靖安、魯甸縣卯家灣兩個跨縣安置區規劃了2萬多畝蔬菜基地,可以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同步配套加工企業,可以帶動10萬貧困人口脫貧。
  
  就業保障。結合群眾就業創業需求和意愿,統籌整合公益性崗位、園區企業、物業管理、東西部對口協作等資源,為搬遷群眾就業提供支撐。搬遷群眾至少享有1項扶持政策,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提供就業崗位。
  
  盤活土地資源,增加群眾收入。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確保搬遷群眾“離地不離權”“權隨事走”,最大程度盤活林地、耕地、宅基地等資源。
  
  而今邁步,跨越發展
  
  學校、超市、幼兒園、敬老院、服裝車間……僅從表面看,昭通市昭陽區幸福馨居社區與城市社區沒什么不同,事實上確有不同:社區住戶是270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來自昭陽區的六個鄉鎮。
  
  “成了城里人,還領上了工資,這讓我做夢也想不到”,在服裝車間每天上班的林惠英連連感慨。2018年,搬遷群眾正式入住幸福馨居社區,每戶有勞動力的家庭均安排了就業崗位。貧困群眾笑逐顏開,其樂融融。
  
  截至目前,云南省原納入國家“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的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入住,新增34.5萬人口的安置點均已開工。
  
  云南省扶貧辦主任黃云波認為,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和重要支撐,易地扶貧搬遷功在如期啃下脫貧“硬骨頭”。
  
  如期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脫貧路上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易地扶貧搬遷為云南如期全面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行高質量脫貧。最困難的群眾在搬遷中實現了產業、服務、就業的配套,一舉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并享有了現代化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還融入了現代生活。
  
  修復生態環境。土地減負,大山增綠。國土資源空間布局大為優化,生態得到了修復。在搬遷后,貧困群眾的大部分舊房均已拆除并進行了復墾,全省脫貧搬遷復綠已達676.5萬平方米。昭通市完成搬遷后,長江上游、烏蒙山片區生態環境改善明顯。
  
  “在新的家園,我們有了新的生活。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四羅益滿懷信心地說。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