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樹立這五大理念?習近平這樣論述

2019-5-25 15:19  |  來源:新華網


  【編前語】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文章9000余字,是習近平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的一部分。文章對五大發展理念作出了系統闡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梳理出其中為何要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的內容,與您一起重溫。
  
  一.創新
  
  △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
  
  △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堅持創新發展,是我們分析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特別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更好引領新常態的根本之策。
  
  △回顧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
  
  △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協調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堅持唯物辯證法,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處理問題。
  
  △我們黨在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許多關于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戰略。……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對協調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在解決我國發展問題上的方法論意義。
  
  △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
  
  △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三.綠色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羨慕我們的地方。同時必須看到,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比如,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這樣的狀況,必須下大氣力扭轉。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講過,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四.開放
  
  △我國30多年來的發展成就得益于對外開放。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
  
  △實踐告訴我們,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改革開放初期,在我們力量不強、經驗不足的時候,不少同志也曾滿懷疑問,面對占據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我們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對外開放機遇而又不被腐蝕或吃掉?當年,我們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都承受著很大壓力。今天看來,我們大膽開放、走向世界,無疑是選擇了正確方向。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作斗爭。這說明,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
  
  五.共享
  
  △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來的,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
  
  △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