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魔術、玩雜耍、賞圓臺裙,“大世界雜技魔術節”鳴鑼登場
掛在燈籠上的圓臺裙
清明小長假,百年大世界依舊熱鬧。即日起至30日,“大世界雜技魔術節·第二季”精彩亮相,一樓大舞臺每天3場雜技綜合表演,二樓戲曲茶館每天3場古彩戲法,四樓非遺劇場每天4場魔術秀,共計將呈現240場演出。與此同時,錦繡芳華系列展覽亮相“非遺再設計”展廳,30多條擁有百年歷史的苗族圓臺裙生動展示紡織、染色、刺繡、縫合四項傳統民族工藝。
魔術、雜技輪番上陣
上午10點多,大世界的雜技表演就已經開始了。頂技、吊子、口技、蹬技、轉碟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雜技輪番上陣,此外還有結合當下流行元素創新演繹的滾燈、蹬傘、肩上芭蕾等。大舞臺前的座位區已鮮有空座,不少市民只能站著看演出;手拿糖人的孩子們跑跳著穿梭在人群中,時不時拍手叫好。
去年年底,大世界舉辦了首屆雜技節,廣受市民歡迎。今年的第二季演出,在延續原有風格的同時,還將演出場地延伸到二層、四層的兩個小劇場,并帶來更豐富的雜技魔術節目。
二樓戲曲茶館的主角是古彩戲法。這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自南宋以來,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都有演出。變戲法遵循傳統,表演前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蓋布里外讓觀眾看過。青年演員秦江杰是從業多年的職業魔術師,尤擅古彩戲法。一件長袍,一條彩單,只見演員前后交待彩單,往肩上一披,瞬間就變出四個玻璃水碗,每個碗里還有兩條游來游去的金魚,“正所謂年年有余。”中國古彩戲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戲法演員大都身穿著長袍,道具如魚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帶在身上;表演內容按照中國民俗,大都有慶賀吉祥之意,例如吉慶有余,瓶升三戟(諧音平升三級)等。
在四樓的非遺劇場,海派魔術代表性傳承人周良鐵、莫派魔術第三代傳人莫少仙、上海非物質遺產文化傳人錢青等魔術師將為觀眾呈現他們的“拿手好戲”。小品魔術《魔都魅影》、夢幻串燒催眠魔術《小洋房》《漂浮》《飛桌》、大型魔術《京裝三變》等節目,定能讓觀眾盡興而歸。
圓臺裙里的苗繡文化
如果說雜技與魔術表演是“動”,非遺再設計展廳里的錦繡芳華展則靜態展現了苗繡的十足魅力。圓臺裙是苗族的傳統服飾,從織布、染色到刺繡、縫合,制作一條圓臺裙先后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三四年才能完工。此次展出的30余條圓臺裙,均是金澤工藝社社長梅冰巧的個人收藏。
裙擺張開成圓形的圓臺裙
展廳分為“織”“染”“繡”“縫”四部分,以圓臺裙的制作流程為線索,用長條狀的手工土布隔出一個個展示空間。現場還提供織布、染色、縫褶等多項手工體驗,感興趣的參觀者可以親手體驗手作的趣味。
走進展廳,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裙擺攤開成圓形的一條條裙子。每條圓臺裙都做工精致,圖案秀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有些裙子的布料有新有舊,這是因為一條裙子縫縫補補,傳了幾代人。在染色上,苗族以藍染居多,從采藍草、浸泡、調和、發酵沉淀到制靛膏,深深淺淺的“藍”顯示出苗族的獨特審美。“現在染到哪個色度比較好控制,以前大家會習慣染得深一點,然后慢慢‘醒’,越醒越漂亮。”金澤工藝社紡織部導師周珺說。很多圓臺裙上都有著蝴蝶等動植物的刺繡圖案。蝴蝶媽媽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之一,出于圖騰崇拜的傳統,蝴蝶紋在苗繡中應用最廣。
圓臺裙的褶皺也是一大特色
有趣的是,展廳中的圓臺裙并不單單以“裙子”的形態出現。許多圓臺裙“穿”在竹燈籠上,懸掛在展廳上方,精致的刺繡紋樣令參觀者目不轉睛。還有裙子被罩在圓桌上,裙擺下垂,與家具融為一體。“對于我們來說,展覽陳列的方式就算得上‘再設計’了。”周珺說,以往的少數民族服飾展,大多通過人體模特來進行穿著上的演示,此次圓臺裙的策展方卻試圖“變通”展示的方式,“我們把圓形的裙子固定在墻上,也把圓臺裙穿在燈籠上,甚至罩在桌上,希望不局限于裙子的用途,給大家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