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虛假數據傷了文藝作品元氣

2017-3-7 13:11  |  來源:光明網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虛假的數據已經嚴重影響人們對一部好作品的評價,虛假的票房、點擊率、收視率等,這些建立在造假基礎上的大數據,損害了人們對一部好作品的評判。因此,今年兩會上,他將提交書面建議,建議相關部門建立一個公平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

  如今,收視率、點擊率、票房乃至網站評分,無一不可作假,且亂象已存在多年。早在2012年,就有影視公司董事長爆料,“1年投5000萬元就可以進收視率十強”;2016年,電影《葉問3》因票房作假被處罰,查明有3200萬元的虛假票房,并有發行方5600萬元自行認購的票房,其最終票房多少至今難以說清;今年年初,電視劇《孤芳不自賞》疑因為未支付網站評分的“水軍”工資,遭到“水軍”大規模網上討薪,其真相也同樣撲朔迷離。

  “造假”在業內大概已不算什么新聞,相反,漸漸有從潛規則升格為明規則的趨勢。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文藝作品是“10部里面9部刷”。可以預想的是,此風氣長期蔓延,必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效果:堅持操守或是勻不出經費造假的,漸漸被邊緣化乃至驅逐出市場;同時,那些質量低劣的,反而可以指望造假來“妙手回春”。

  遏制造假,要靠立法,這也是曹可凡作為人大代表提出這個議案的意義所在。近日,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確“偷漏瞞報票房”的懲戒措施,加大了懲處力度,情節特別嚴重的,將吊銷影院執照,且5年內不得從事該項業務。新規是否能遏制住票房作假,還有待觀察。據統計,2016年中國電視劇市場規模已達882億元,電影票房達457億元。市場規模巨大,造假手段也讓人眼花繚亂,這需要法律條文的細化及執行力的落地,以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

  遏制數據造假的另一方面,是要豐富評價渠道,運用社會力量建立多元的評價機制。這正如影響較大的影視作品評價網站豆瓣,其多年來不斷修改評價規則,不斷強化監督機制,如今已成為較有公信力的評分網站。包括豆瓣在內的一些評分網站啟示我們,在文藝作品百舸爭流的同時,評價機制也應當百花齊放,形成既相互獨立又可以交叉驗證的評價體系。

  磨刀石本身不能切東西,卻能使鐵器鋒利。票房、收視率、點擊率、評分等數據,就是影視產業發展的磨刀石,它們壞了,產業看起來再紅火,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的幻象。因此,治理數據造假,當提到和制造影視作品本身同等重要的高度。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